第(3/3)页 接下来,在做好的蜡模上覆盖厚厚的石膏,然后送到土制的高炉中加温烧烤。 蜡模融化流出后,再将融化的铜汁浇灌到石膏模具中。 待其冷却后,再去掉外面的石膏壳,一个个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就诞生了。 由于青铜器的制作周期较长,一般需要半个月到20天,普通人来参观时也许只能看到其中某一道工序。 所以,该博物馆在2楼展厅,分别展出了青铜器制作的每一道工序,这可以让所有游客,都可通过它们了解青铜器的制作。 这一点对于陈文哲来说,可是太友好了。 如果这样看一遍,他还能学不到一些东西,那可真是白活了。 此时他也在感慨,这里的人真是专业,因为就算是一些没有多少名声的工人,也可以把仿古青铜器,做的足以“以假乱真”。 刚出炉的青铜器只是毛坯,还得经过打磨、抛光、上蜡、做旧等工序,才能成为成品。 仿古青铜器好看不好看,关键在于做旧。 而做旧这道工序,是各个青铜器工厂最保密的工艺。 现在陈文哲看到的馆内展出的仿古青铜器,都像极了出土文物。 而在这些文物旁边的是什么?居然是阳洛铲。 之前说过这里的特产有唐三彩、仿古青铜器,其实还有就是阳洛铲。 在这里这种铲子叫杨林探铲,解放前阳洛有四家生产探铲的,以杨林生产的质量为最好,故人们称“杨林探铲”。 解放后,阳洛被定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洛阳又是古城,地下遗址、古墓甚多,杨林铁业社生产的探铲,在钻探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铲呈半筒形,上装长木柄,手持下探,深逾20米,钻探锋利,带土量多,出土利,使用方便。 就是这种探铲,在洛阳探出古墓千余座,后推广至全国,还远传到苏联、东欧和亚洲各国。 这什么东西,都怕做的专业了,而只要专业,就肯定能够做大做强。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