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二十章等级制度-《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3/3)页

    除前述之墓道外,墓内棺椁亦有规定,即“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随葬的礼器为,天子、国君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实际发掘资料表明,并不完全按此规定,有的有所增减。

    一种可能是死者受到特殊礼遇,另一种可能是在“礼崩乐坏”情况下的僭越。

    至于普通百姓则属底层,有的掘穴而埋,有的连墓圹也没有,常在灰坑或灰层中发现他们的尸骨。

    要分辨一座古墓的年代,或者其主人的身份,有很多方法。

    除了上述的那些,还有物品的摆放位置,这个如果古墓保存完整,也能够获得一些准确信息。

    比如西周墓葬随葬品的位置,就是有一定规定的。

    身上的饰品在身上,大件的东西,一般都在二层台上!

    也就是墓室上方,头部上面约五六十公分高的土台上面!

    西周墓葬往往以人殉葬,少者1人,多至7人。

    殉葬人大都放在二层台上,有的还有葬具。

    到了汉代,汉墓中的随葬品和战国时代相比﹐青铜器减少,漆器的比重进一步增加。

    为了储存大量的食物和饮料,墓内常有许多大型的陶器。

    西汉前期和中期﹐主要随葬生前的实用器。

    西汉中期以後﹐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作的陶质明器。

    包括仓﹑灶﹑井﹑磨﹑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偶像。

    到了东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愈多。

    这是中国古代墓葬,在随葬品方面的一次大变革。

    在西汉中期的贵族墓中,仍然有用车﹑马殉葬的。

    但车和马都埋在墓室和墓道内,而不是在墓的附近另设车马坑。

    西汉晚期以後,不再用真车、真马殉葬,而是用木制或陶制的车马模型来替代。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