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一些小情绪-《除我之外,全员马甲!》
第(1/3)页
47一些小情绪
原本云知一直在回忆琢磨着从萧熠那里听来的那段关于七星岛和她姐姐日记里那位阿玄的后续故事,可阿虞和顾逐流突然就聊起了宁王桓承曜。
一开始好像是阿虞奇怪为什么顾逐流这样的少年人能在宁王那般性情乖张的人身边,坚持了九年。
顾逐流就非常认真地说:“殿下脾气好得很,才不是外面传的那样。”
他说的这话倒是与当日太子桓承羲所言大差不差,意思都是关于宁王的那些传言多数都是假的。
云知不禁有些好奇起来,既然是假的,为什么外面会传得那么真切?
顾逐流就解释说:“殿下自打十二岁那年出事以后,就常年待在宫中,对名声什么的也并不看重,他总是说反正他也听不见,好名声对他而言又有什么用呢?所以那些传闻才越传越过分了。”
阿虞不是很理解,“他堂堂一个王爷,名声这般任由践踏,你们渊国皇帝也不知道管管?”
对此,云知也觉得十分纳闷儿,一个皇子的名声对于皇室而言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一个长期居住在都城洛州的王爷,损害皇家名声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皇室没道理不管的。
顾逐流叹了口气,本来还有些犹豫,但见云知也一脸好奇模样,便开口说道:“若是换了楚王燕王那几个殿下,君上自然是要管的,可我们宁王殿下之事,哪一处不是表面上过得去就行的。”
少年人本就憋不住什么事,这话匣子一打开,就絮絮叨叨说了好一阵子,云知听了半天的故事,第一次弄明白了渊国皇家那些所谓的是非恩怨。
此前陆云笙就曾说过,如今渊国帝位本该是宁王的,而云知也一直疑惑老先帝为何会隔代传位,听了顾逐流的解释她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那渊国皇帝桓清与宁王桓承曜压根儿就不是什么父子关系,桓承曜乃是先帝遗子,而桓清只是先帝的弟弟。
十二年前,因为皇长子皇二子接连遇害,先帝气急攻心而崩,故去时也还没来得及新立储君。
而在他膝下的七子三女中,桓承曜排行老四,这皇位原本也是也轮不到他的,只不过老三的母妃身份又实在拿不上台面,反而是桓承曜的母妃萧贵妃在剩下的四个皇子中地位最为尊崇,再加上当时有手握兵权定国公赵家鼎力支持,这皇位还就真落到了当年只有九岁的桓承曜头上。
只不过小皇帝没做几天,太后萧氏突然自缢于重华宫,九岁的桓承曜主动找到了叔叔桓清,将皇位让了出去,也正是因此,桓清才在桓氏皇陵前立誓此生都不会降罚桓承曜。
而后,先帝的其他的儿子都被分封了王位城池遣送出洛州,只有桓承曜一直被留在京中。
九年前,桓承曜十二岁生辰,渊帝桓清大宴群臣权贵,在昔元殿为他举办了一场极其隆重的生贺之礼,以此来表示他对这个主动禅位的侄儿的喜爱。
但就在这次生贺大宴上,桓承曜亲手递给了他的堂哥桓承羲一块芙蓉糕,原本渊帝还在向群臣炫耀他们兄友弟恭,结果下一秒桓承羲就口吐白沫不省人事。
经查,这芙蓉糕就是出自桓承曜的昭云宫,皇后周氏当场带领群臣跪求皇帝处置桓承曜,但皇帝因曾在皇陵前立誓,一时左右为难。
为自证清白,桓承曜当着所有人的面,一点不落地吞下了盘子里剩下的所有糕点,结果就是七窍流血,差点去见他太爷。
后来呢,人是都救回来了。
桓承羲从那以后体质极弱,稍微有点风寒都能要他半条命,平日里也是咳个不停,纯靠补药续命。而桓承曜呢,身体看上去倒是没什么大碍,就是聋了也哑了。
这也就是所谓的宁王毒害兄弟反倒害了自己的传闻的由来。
听完这些,云知和阿虞面面相觑了半天,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不可置信四个大字。
云知只觉得这事情十分儿戏,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在自己的生日会上毒杀堂哥?傻子也做不出来这种蠢事吧?怎么会有人信呢?
更何况,根据顾逐流的讲述,桓承曜可是九岁就知道为了保命主动把帝位让出去的人,他能蠢到那么明目张胆地害人?
这其中恐怕还有牵扯。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