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吴国公要反-《山上种田那些年》


    第(2/3)页

    茶楼酒肆,人们议论,陈屿稍作闲逛在周围走了遍,对这些权且听在耳,找了找,径直来到方才感知到的一处角落。

    “后生辈!可是要报读芳青院?”

    老旧门户前,老态龙钟的白发老者杵杖走出,手边挎着篮子,刚巧和他打了对面,上下一打量,眼中亮起。

    “老夫背后这芳青院可不简单,传闻从前朝就建起,出过不少大官!”

    许是见得陈屿年轻,一身打扮又并非豪富贵奢之人,仿佛求学仕子。老者一时兴起跟在他眼前,开始摆弄这家书院的根底,细数多久多久走出了那位青天老爷。

    又何时得到皇爷丞相的赐名与荣誉。

    “要老头子说,数遍建业百十书院,咱这芳青院在亦是其中数一数二,也就最近几年时运不佳,被北城的舒蒋书院抢了名头去。”

    老者还在向他介绍背后书院早些年名头何等大,如何炙手可热,一个名额都可换来豪门富户追捧。

    “现在机会正好,若后生入门,连束脩都不用多少,书院里虽说已经走了不少师傅,但还有几位,年轻时学问都不差。”

    咕咕叨叨,老者一直言说。

    而陈屿,此时却已迈步走入,回望背后有幻影朦胧,做人像,眉目浅笑,时而对老者的话颔首示意。

    他看在眼中,摇了摇头,来此的路上已经从街上抓取不少游散人念,对这地方所谓的芳青院不算一无所知。

    书院以前确实有名,后来出了事,听闻上上任院主的学生站错了队,将身家压在了大宋身上,结果元梁代宋,改天换日一夜间,出身于此的所有门人都难免受到牵连,一年年过去,境况愈下。

    好在他本就不是为了求学而来,踏步走近后,直接探手抹在身前,一股银芒包裹在外,瞬息间明确脚下果真有一处内景地存在,亦不等待,遁身入虚其中。

    ……

    建业,望江总楼。

    作为天下有数的狎妓之地,哪怕时局动荡不稳,仍然少不得人气,或者说,不安涌动之下的望江春水,火热更甚从前。

    “姐…姐,天寒了,嬷嬷让侍从来加些炭火。”

    “嗯,放那儿吧。”

    灯火阑珊的楼阁上,烟火燎燎,靡靡丝竹之音回荡江上,伴着鼓声阵阵,觥筹交错人声喧嚣,比不得淮河畔江南女子的温婉如水,却也独有一分铿锵抑扬。

    恰似现在,女子默默站定窗前,眺目远望。

    江面船只穿行,两岸亭台水榭连绵。

    更远处则有莲灯高高挂起,一幢殷红色勾勒在水云间,蜿蜒徐徐于这座千年古都内。

    “真热闹。”

    赵铭霜面容清冷,目中宛若倒映清辉月光,静静看去,却又颠倒了人间,于红飞翠舞中衬出一抹幽然。

    踏踏踏!

    屋外,有人前来,恭敬敲门。

    “姐姐,梁公子说与嬷嬷,要邀您前去饮江望月,嬷嬷的意思是您舟车劳顿,便婉拒了对方。”

    赵铭霜没有动作,只淡淡嗯了声。

    “谢过嬷嬷维护,回去吧,妾身再歇息两日就无大碍了。”

    侍从退下,她也再无远观的心思,拿过衣衫囊在娇弱身躯上,轻轻靠在桌前。

    取了笔墨,略做研磨后提笔书画。

    渐渐,一副江山灯火呈现,赫然先前所见,却被她临摹而下。

    盯着瞧看几眼后,赵铭霜摇头,将名贵的[良南纸]撕去,随手扔在一旁。

    手中不定,笔触落在纸面,心神则遥遥飘远。

    “闺中人,房中客,终究囚笼鸟。”

    怅然一叹,双眸波光潋滟,渐渐平静下来。

    “小姐!”

    咔吱!正感伤愁绪间,房门被猛地推开,她回身望,却是一短发少女,面容蜡黄,显得瘦削,身形亦抽条一般。

    腿脚似乎不利索,走入门房后左右两边一顿一伏。

    “夭夭,何事这么惊慌?”

    赵铭霜看去,这位刚刚打齐她肩头的少女,正是自己在前来建业途中捡到的侍女,原本一乞儿,据对方说是在那场雷潮后,本想着去遭劫的大户家里顺些吃食出来,结果被同行抓住,打了一顿后扔在小巷里任由自生自灭。

    少女修养了两日,艰难熬过来。然后趁着那人高兴于搜刮的财富,并在洛城望江楼大肆欢快醉醺醺后,摸黑将其打趴。

    自己也在缠斗中受伤,然后被路过的赵铭霜捡回。

    那时候洛城动荡,各家都在争夺遭雷劈的大户们留下的地产、行当、店铺。

    哪怕官衙弹压,一时也难以恢复原本模样。

    而赵铭霜,本来要被那位魏都尉送去到某位大贵人处,其中的谋划单单作为礼物的她不甚清楚,结果一遭天雷滚滚,劈杀了不少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