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改革内政-《君临三国之无双帝王》


    第(2/3)页

    汉末已有了尚书台,而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期的魏国,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刘辩将三省统归于尚书台,政令进行集中,这样各部门之间扯皮的事情就少了很多。

    分权是因为怕一家独大,现在是争霸时代,政令要快捷、高效的实行,所以刘辩采用的是集权制,而不是分权制。

    尚书台共五位人选,经过大家选举,何峰、卢植、皇甫嵩、朱儁、郭嘉当选。

    吏部由华歆暂代沮授兼管,现在沮授的身份还属于绝密。

    户部由袁涣主管,礼部由程昱兼管,刑部由伍孚主管,工部由吕虔主管,而兵部则由何峰兼管。

    对于除兵部的其它五部,刘辩都交给尚书台及几位尚书来管理,只有兵部,何峰作了明确的细化。

    这样公平的选举让大家都觉得新鲜,就连书院也是由选举产生了正副校长,分别是管宁、邴原。

    几位大儒都是书院的客座教授,轮流前往书院进行定期讲座。

    望都城因为是特区,所有的人事都由何峰主管,其它人并不插手,这是两大帝王钦点,并且望都城的发展都看在众人眼中,大家认同了主公的管理方式。

    初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1年,这是关键的一年,有很多大事将要发生,刘辩便开始有争针性进行布置,内政是重中之重。

    刘辩本想速战速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形成决议,不料事情纷乱,商谈了一个时辰,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主公,昱认为募兵制需要太多薪酬,不如征兵制。”

    “主公,涣认为军队也要屯田,不能光训练。”

    “主公,浑认为在民间成立预备役除了劳命伤财,并没有什么作用。”

    这些读书人的观念,比商人死板多了,刘辩没料到光这个兵制问题在这里就引来了无数的争论。

    争论是没有结论的,反倒是很伤感情,刘辩叹了一口气。

    “各位,试运行一年如何?咱们预备役士兵以征兵为主,而主战军队则以募兵为主,这可是汉高祖亲口给峰说的,怎么样也要试验一下对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