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最初人们的生活中,并没有凳和椅这种用具,而是以地为席,最多是垫些蒲草、加块兽皮之类。 后来,也许是为了把脊梁骨挺得更直一些,倔强的人们便用泥巴塑成凳状,以火烧炼,从而成就了瓷墩。 再绘上些情趣图案,便使之实用与观赏两者兼得。 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力争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适。 即使是坐着,也是从地到凳,从凳到椅,从椅到沙发,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日趋周到。 考古发掘发现了宋代绿釉鼓型墩的残片,装饰有鼓钉,颜色鲜明,证明了宋代时瓷鼓墩的存在。 据说早在隋朝,就已经有了瓷墩,名为青釉小瓷墩。 那应该是公元600年前后的事,与今天隔得属实够远。 如此演进至宋、元两朝,瓷墩的花色品种逐渐增多。 到明朝嘉庆、万历年间,已是瓷墩的繁盛期,无论款型还是装饰,均已达到一定高度。 而清朝时期,则又将其继续推进,造就了瓷墩虽后的一个辉煌高峰。 明清两代的瓷墩有一个显著区别,明代墩面普遍隆起,而清代多系平面。 这区别来得有点突兀,下知隆起的墩面坐起来是否舒适。 后人还有以墩面性状为清瓷墩代瓷墩断代者,认为康熙朝瓷墩为拱面,雍正朝瓷墩为凹面,乾隆朝瓷墩为平面。 确切与否,众说纷纭。 不管有什么区别,反正明清时期瓷制绣墩较为流行,生产窑口众多,生产量较大是肯定的。 现存的瓷绣墩也多为明清时期,宋元少见。 明清时期瓷墩迅速普及,但清末之后瓷绣墩的数量又迅速减少。 绣墩的发展演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明清时期瓷墩作为一种常见的家具不仅数量较多,普及区域广泛,类型丰富,装饰华丽精巧。 而且在陶瓷发展史上、家具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所以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瓷墩的器型、纹饰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不同的图案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瓷墩的工艺,浓缩了古人制瓷艺术的精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