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驱邪避灾,迎福纳祥-《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2/3)页

    东侧石犀于1960年搬至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室,西侧石犀掩埋地下。

    当然,这些对于陈文哲的吸引力并不大。

    对他吸引力最大的,肯定是西周青铜犀牛。

    而西周时期的动物雕塑以创作形象上的自由、生动而著称,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当时的动物雕塑大量出现在日用品中,犀尊就是当时一种比较典型的盛酒器。

    从商代到战国,人们把犀牛和象视为神奇的动物,并创作了很多带有犀牛或象等形象的盛器,被称为犀尊或象尊。

    这种盛器一般背上有盖,以便盛物,取物,保鲜。

    比如一件在宝鸡出土的《青铜犀牛尊》就是其中异常出色的佳品。

    这只犀牛形象雄健,体态逼真。

    它的头部平抬,上面长有双角,四只短腿粗壮结实,有力地支着沉重的躯体,使整个形像如同一座伸出悬岩的小山。

    它眼虽不大,却充满神采。

    整个作品工艺精湛,结构合理,动物形象生动而充满活力,是我国古代工艺品中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典范之作。

    在全球范围内出土的同期以犀牛为造型的青铜器中,肯定还是一西陕出土的那件错金银云纹犀尊为上品。

    它的珍贵之处在于,体现了古代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熟的金属铸造加工技术。

    这件精湛华美“犀牛”,为青铜铸制。

    其造型为一头肥硕、健壮的犀牛,风格写实。

    头部有双角,一前一后,两耳短小耸立,小目,尾尖稍翘,短腿粗壮有力,蹄为三瓣。

    其骨骼、头部轮廓、肌肉、蹄足比例匀称,酷似实体生物“犀牛”。

    该器工艺精湛华美,造型写实逼真,错金银技术表现的装饰性极强的云纹,金色、银色与铜胎底色相映生辉。

    通体布满华丽的错金银云纹,加上极细的金丝象征犀牛的“毫毛”,既显得华贵,又不影响形体完整;

    背部有可以启闭的活盖,在牛嘴的一侧有管流,设计精巧,结构合理实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随着更多考古资料的补充,现代有人推测这件犀尊制作时间,可能比西汉更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