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产生这种奇妙的现象,就是在阳燧樽中藏有虹吸管,所以会“吐写适会,未见其竭”。 以此可见阳燧樽,就是晋朝公道杯原理的最早运用。 当然,这种樽可不简单,争议也很大。 酒尊是两汉时期,高等级墓葬中常见随葬器物之一。 有些墓葬壁画或画像石、画像砖上还可见其用于庖厨、宴饮等活动的使用情景。 即便自名器物中有“温酒樽”,酒尊却仍仅被学术界视为盛酒器。 但从传世文献看,酒尊的使用功能,不仅局限于盛酒。 史籍记载,“常满樽”可以边酌边注。 出现于画像石、画像砖酿酒制备场面中的酒尊,抑或与制酒有关。 北魏学者以“阳燧樽”来注解汉代的流酒器“滑稽”。 但“阳燧樽”的实际形制,及其与流酒器的联系,尚不明确。 与尊相关,古人用上尊酒、中尊酒和下尊酒,来表示“浇醇之异”。 先说“滑稽”与“阳燧樽”的辨识。 据史籍记载,至迟在北魏时期,就出现了一种较为特别的“阳燧樽”。 但迄今为止,“阳燧樽”的形制,及其文化意义,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 《太平御览》关于“滑稽”的记载,其中的重要信息有两点。 一是北魏时期存在一种,较为特殊的“阳燧樽”。 至迟为太平真君十一年,即450年崔浩获刑前; 二是“阳燧樽”如同滑稽,主要功能在于“转注吐酒”,有别于可以盛酒的普通酒尊。 但崔浩所言“阳燧樽”究竟为何,似乎还不便就此确定。 因为《太平御览》“樽彝”条下,又引东晋孙绰《阳燧樽铭》:“详观兹器,妙巧奇绝!酌焉则注,受满则闭。吐写适会,未见其竭。” 这是否表明,“阳燧樽”在东晋时期即已出现? 但有别于北魏“阳燧樽”,仍具盛酒的功能? 显然,若不厘清崔浩所言与孙绰《阳燧樽铭》的矛盾,就很难确认“阳燧樽”及其使用功能。 崔浩所言“阳燧樽”仅见于《太平御览》。 但《太平御览》所引孙绰之言,也见于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和明代张溥所辑《晋孙廷尉集》。 第(2/3)页